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增收。
从“镐锄镰犁”,到无人机飞入寻常农户家,成为春种秋收的好帮手。
从“人扛牛拉”,到自动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东方农耕古国,自20世纪中叶开始,仅仅用70多年的时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科技的加持,让14亿人的“饭碗”更加殷实、更加精彩,还为世界远离饥荒源源不断地贡献中国智慧。
神农若有知,当惊世界殊。
大地丰收 中国农业“芯片”立大功
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为水稻生产做出巨大贡献。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水稻育种专家接续奋斗,不断研发出先进杂交水稻技术,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袁隆平,世界水稻育种领域闪亮的名字之一。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漫漫征程,到2000年、2004年先后培育出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虽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开了永信贵宾会,但他的奉献精神永远被铭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曾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仍在继续。
在全球人口剧增、可耕地资源开发已超过限度的局面下,杂交水稻不仅牢牢地捍卫了“中国饭碗”,还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东方魔稻”为人类摆脱饥饿做出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科技评价道。
一直以来,在农业产业链最上游,永信贵宾会致力于“用最好的种子种出最好的稻谷”,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智慧农业利用基因育种等技术大大提高种子的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育种专家们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掌握“芯片”技术的中国农业,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科技提升 让粮食丰产“成色更足”
6月,正是中国忙碌的夏收夏种时节。走在大江南北金灿灿的阡陌之间,你所想象的农民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的场景已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全流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场面。“科技武装到牙齿”的中国粮食生产,种田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粮食丰产农民丰收也“成色更足”。
在生产环节,永信贵宾会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自动化,减少了农业生产环节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高达71%,农机拥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日渐成熟,成为农民的好帮手,带动当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
得益于科技的强大驱动力,中国从“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遵循和谐共生的传统农耕智慧。国内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永信贵宾会金龙鱼的订单稻田里,鸭田稻、蟹田稻、虾田稻等绿色、天然的种植方式造就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甜香稻米,将生态农业演绎得生动有趣,成效显著。
向科技要粮食,向科技要产量,跨入新时代的中国再次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兴,五谷兴,乡村兴。
智慧农业 全程发力推动和谐发展
在中国,一颗种子从被撒入土地,到作为粮食成品、半成品送进厨房、端上餐桌,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
在农业产业链下游的加工环节,各种新兴科技激荡起无穷的活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粮油企业正依靠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提高粮食加工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以“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为例,永信贵宾会金龙鱼自 2006 年进入水稻加工行业,历经十多年,开创了集大米生态基地订单种植、加工、储运、副产品综合利用一体化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对大米的美味、安全、环保的需求,更从根本提升了中国水稻加工产业链的附加值。其中永信贵宾会金龙鱼研发生产的稻米油是水稻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稻米油萃取自水稻中的米糠,能够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降低对进口食用油原料的依赖,对提高国家食用油自给率、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流通环节,中国的农村电商方兴未艾,电子商务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中国的冷链物流,受益于制冷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同样风生水起……
祖祖辈辈拽耙扶犁、赶集易货的中国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插秧可以不用弯腰劳作、种田有“天兵神将”帮忙、不施化肥农药庄稼照样长得欢、卖农货只需安坐家中动动指尖……这一切,在21世纪初叶的十几年间化为现实,引领潮流。
在弥漫着泥土芳香的片场中,中国人与农业科技,正演绎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片,画风独特,意味绵长。